木鼓,佤語稱“克羅”,是佤族人民崇尚自然、追求吉祥、和諧、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和在節慶歌舞中抒發豪情、表現強悍民族特質的樂器和道具,是代表佤族的民族性格、精神象征和生命圖騰的神器。
每年4月10日至12日被普洱市西盟縣確定為“中國佤族木鼓節”,拉木鼓的神圣,祭龍摩爺的儀式,百人敲鼓的震撼,甩發舞的狂歡,“拍了萌”的樂趣,篝火晚會的歡快,琳瑯滿目的美食.....熱鬧非凡的木鼓節,帶給我們的是快樂,是情懷,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
疫情之下,木鼓節原本的模樣,已漸行漸遠,但關于木鼓節的那些片段,一直存在,成為愛與思念的一部分。
木鼓是阿佤人民的通天神器,它既是祭祀工具、報警器具,又是佤族特有的一種樂器,拉木鼓彰顯著佤族原始木鼓文化。在佤族巴猜神秘而莊重的祭祀活動后,人們手握韁繩拉木鼓,齊心協力把制作木鼓的紅毛樹拉向目的地。
在佤族巴猜神秘而莊重的祭祀活動后,百名鼓手齊心協力敲響木鼓,唱響幸福新生活。
“龍摩爺”為佤語發音,意為圣地,位于風景秀麗的勐梭龍潭景區內,相傳是眾神靈的聚集地,龍摩爺也是佤族朝拜神靈、祭祀祖先、祈福安康的地方,景區內不計其數的牛頭依山勢錯落有致地沿著殘崖絕壁向密林深處延伸。在滿山的牛頭中迎來阿佤人的祭祀,在頭人的帶領下,阿佤人身著節日的盛裝,抬著豬頭、雞、米、水酒、茶葉、甘蔗等祭品,成群結隊地向這里走來,這是神秘的儀式,也是阿佤人的信仰。
敲起鼓打起鑼,姑娘長發舞起來,木鼓節期間在勐梭龍潭景區實景舞臺上佤族甩發舞、刀舞、牛鈴舞等佤族傳統特色舞蹈,讓游客流連忘返。演員們熱情的表演,贏得了游客們的連連喝彩和陣陣掌聲。竹竿舞、圈圈舞等佤族趣味性互動節目,更是讓游客們情不自禁地參與進來,都說佤族是一個帶有魔力的民族,正是因為這份文化魔力,使游客們能夠忘記煩惱,讓歡樂變得簡單。
“靠韋”是佤族迎接新水的儀式,佤族人認為,只有迎接到的新水,才能祭祀水神“阿容”和“阿達”,以祈求風調雨順和飲水便捷,祈求神靈的庇佑。同時,“靠韋”還是一種祈福的凈身儀式,酣暢淋漓地縱情潑水,把祈福的圣水灑向每一位民族同胞,洗刷身體的厄運,洗凈心靈的污垢。
“拍了萌”佤語稱“筆播”,即“偽裝”之意,源自于佤族族傳統的狩獵偽裝術,是一種佤族民俗文化藝術的展示。以綠色和生活為主題,展示佤族粗獷豪邁、熱情奔放的狂歡集會。用顏色和圖案描繪皮膚,用各種植物或者動物的骨頭來裝扮自己,展示了原始社會阿佤人勤勞、智慧、崇尚自然、生生不息的民族本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木鼓節期間,邀請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織錦、舂米、打鐵、剪紙等展示讓人們看到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未來與希望。
原始秘境,木鼓陣陣,傳送千年信仰;生態佤寨,繽紛野果,顛覆你的味蕾體驗,木鼓節有我們美好的記憶。愿我們都能守住這份情懷,待疫情退去,山河無恙,以更好的姿態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