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縣人大常委會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貫穿于人大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著眼于新作為新擔當,以“三抓實,三爭當”舉措,助力鄉村振興,筑牢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根基。
抓實代表學習培訓,爭當政策法規的“宣傳員”
元陽縣人大常委會為推動鄉村振興走深走實,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深入一線抓實學習培訓,組織一線工作的人大代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培育一線工作的人大代表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要帶著使命學、帶著信仰學、帶著感情學,真正學出堅定信念、學出絕對忠誠、學出使命擔當、學出過硬作風,以學習新成效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在南沙鎮呼山村委會,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用本地民族語言宣講黨的最新理論政策,用“呼山異地扶貧搬遷的歷史”解說“大形勢”、用“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解讀“大政策”、用“一件件呼山經濟發展的故事”闡明“大道理”,鼓舞士氣,集聚民智、匯聚民力、凝聚民心。讓黨的最新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潤澤平常百姓心。讓群眾生活蒸蒸日中看發展、思變化、感黨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把黨的最新理論政策,在鄉村振興中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小新街鄉克甲村委會,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促進共同富裕。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循序漸進,順應村莊發展規律,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分類推進。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民根本利益。培育一線工作的人大代表,學以致用,爭當政策法規的“宣傳員”。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動農業對外開放,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抓實長效工作機制,爭當人民群眾的“服務員”
元陽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深入一線抓實代表聯系選民的工作機制,形成“代表小組+人大代表+選民群眾”的人大工作鏈、民意收集鏈、人大監督鏈,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等活動,做到問題發現在一線、思路形成在一線、解決問題在一線、經驗總結在一線。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密切聯系選民,傾聽群眾的呼聲。在鄉村振興中,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更要聽群眾的逆耳言。越是牢騷話、難聽的話,說明我們平常工作未做到位、未做到家,解決群眾急、難、盼、愁的問題少部分工作未落實。群眾反映的事項,對于涉及面廣難以一時解決的問題,未說明原因,導致群眾誤解。雖然是逆耳言,說出來的是心里話,是我們真正需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要深研細究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解決什么具體問題,要搞清楚、弄明白。民有所求,我有所為。要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必須敢于堅持真理、善于獨立思考、堅持求真務實,以事實為依據、敢于說出事實真相,報喜也報憂,更大膽地拿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最好辦法。培育一線工作的人大代表,爭當人民群眾的“服務員”,真正把鄉村振興政策落實到位,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做到群眾不滿意不罷休,真問題不找到不罷休、問題不解決不罷休。如,嘎娘鄉苦蘆寨村委會標鋪村菜農楊金壽,反映長壽仁豌豆前次公司不按原來的市場價收購的情況,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正學,親自到菜園察看,詳細了解實情,現場察看后,菜農管理跟不上,導致公司不按原來的市場價收購的原因,菜園中極大部分的品質是好的,馬正學在現場立即打電話給公司負責人,在電話上協商,通過協商公司負責人同意讓步,按原價收購,現場解決了賣價低的問題。
抓實代表發揮作用,爭當鄉村振興的“戰斗員”
元陽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深入一線抓實代表發揮作用工作,以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為抓手,指導產業為根、致富為本、發展為要,厚植鄉村發展優勢,破解鄉村發展難題,鼓舞長期在一線的代表士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銜接鄉村振興,激發代表干事創業的熱情。充分發揮好既是人大代表又是村干部雙重職能,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抓好發展基礎較好、區域特色明顯、市場前景良好的產業,形成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要穩中求進,進中求成,成中求效。抓好一個項目,成功一項產業,真正讓群眾得到實惠;要大力引進龍頭企業,規劃產業要集中連片,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基地”的發展格局,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
元陽縣人大常委會,按照一線工作的人大代表提出鄉村振興中的實際需求,每年派出先進地區考察學習,2022年,派出機關骨干赴上海交通大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暨致富帶頭人素能提升培訓班》學習,派出一線工作的人大代表赴昆明市、蒙自市等地考察學習,拓寬代表視野,提升履職能力,鍛造鄉村振興中堪當重任的先鋒隊。通過學習培訓,借鑒先進經驗,不斷涌現出鄉村振興中的優秀“戰斗員”。如,南沙鎮呼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華等人大代表,把枇杷、芒果培植成呼山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逐漸形成“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致富之路,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打造成鄉村振興中的呼山樣板。又如,新街鎮全福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盧衛明,嘎娘鄉吉居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蔣興洪等人大代表,充分運用自身優勢,積極招商引資,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創業。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運作模式,帶動群眾致富,壯大集體經濟。元陽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不斷涌現出優秀的“戰斗員”,他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新篇章。